尹然那张泛黄的设计图铺在会议桌上,与方亦忱的书稿并排陈列。
电脑屏幕里正在播放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学术讲座录像,方亦忱在镜头前展示修复后的沧浪亭,袖口露出半截白玉手绳。
"江编辑还不下班?
"保安老张探头进来,"方先生的车在楼下停两个钟头了。
"雪宁掀开窗帘的手顿住。
路灯下停着辆黑色沃尔沃,驾驶座的人正仰头望着出版社的窗口。
方亦忱左手夹着忽明忽暗的烟头,右手在速写本上快速勾勒,车窗上的雾气凝结成模糊的飞檐形状。
手机突然震动,疗养院护士发来消息:”江小姐,尹先生临终前给您留了段视频。
“次日的会面约在建筑事务所。
雪宁推开玻璃门时,正撞见方亦忱在训斥施工队负责人:"仿古砖的含碱量超标0.3%,全部返工!
"他转身时眼角还带着怒意,却在看到她怀里的速写本时瞬间柔软。
"尹然的手术录像..."雪宁将U盘放在会议桌上,"需要两个人共同开启。
"方亦忱的喉结剧烈滚动。
他掏出随身二十年的怀表,表盖内侧刻着尹然的生辰。
当两件信物同时插入读卡器,尘封的真相终于破土。
视频里的尹然瘦得脱相,眼睛却亮得惊人:"宁宁,当你看到这段录像,说明小方终于敢首面自己的心。
那些相似的设计图不是抄袭,是我偷看了他在剑桥的毕业设计......"雪宁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
原来三年前那个雨夜,尹然强撑病体飞往英国,将方亦忱锁在保险柜里的设计初稿拍成照片。
化疗泵随着他激动的喘息晃动:"这孩子太骄傲,非要等做到完美才敢见你......"方亦忱突然起身撞翻茶杯。
他踉跄着扶住书架,二十本精装书轰然坠落——每本扉页都印着"献给R.N.",那是雪宁名字的缩写。
"当年导师说我的设计有匠气,是尹然寄来你的古建研究笔记......"他的指腹抚过书脊上的烫金纹样,"这些年的每个作品,都是与隔空对话的产物。
"雪宁的眼泪砸在会议纪要上。
她终于看懂那些藏在施工图中的密码:窗棂间距是她的生日数字,水榭弧度对应她论文的页码,连瓦当纹样都复刻着她旗袍上的缠枝莲。
深秋的暴雨拍打着落地窗,方亦忱从保险柜取出泛黄的笔记本。
2017年4月17日的日记页蜷曲发皱,那是尹然去世的日子:”今天把宁宁托付给小方了。
他红着眼眶说师兄放心,却不知道我藏着他的速写本——每页都是雪宁的侧影。
“雪宁的珍珠耳坠突然断裂,滚进通风管道深处。
就像那个雨夜勾住他袖扣的发夹,有些东西碎了才能看见微光。
三个月后的新书发布会上,雪宁作为特邀编辑与方亦忱并肩而立。
镁光灯下,她佩戴的白玉螭龙扣与他袖口的青金石袖钉相映成趣。
记者们争相提问时,方亦忱忽然举起两人共同编纂的《呼吸美学》:"这本书的真正作者,是永远停留在二十九岁的尹然先生。
"今日民生报头条刊登了三人故事,建筑界掀起古建修复新浪潮。
而事件中心的男女主角,此刻正相隔千里各自奔波——雪宁在闽南土楼做田野调查,方亦忱在敦煌修复壁画建筑。
他们每月互通一次工作笔记,信封里偶尔夹着银杏书签或糯米胶样本。
除夕夜,雪宁在未完工的"呼吸空间"纪念馆发现惊喜。
月光透过穹顶的忍冬花纹,在地面投下流动的光斑。
展柜里陈列着尹然的手术同意书、她的支教日记和方亦忱的残疾鉴定书,玻璃上反射着三个年轻人在时光长河里的倒影。
闭馆音乐响起时,身后传来熟悉的拐杖声。
方亦忱的羊绒大衣沾满星辉,掌心托着枚新制的白玉扣:"要不要合作设计下个项目?
关于记忆与未来的对话空间。
"雪宁将冻红的手伸进他大衣口袋,触到温暖的手工姜糖。
夜风穿过建筑缝隙,奏响跨越生死的安魂曲。
在他们头顶,星空与斗拱正在完成一场持续了十年的接榫…